热线电话:15762626256

行业新闻

中央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首批招标启动

作者: 来源:转载 日期:2015/4/13 19:03:22 人气:57 标签:

 2015年4月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的信息显示,中技国际招标公司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务司委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规定,对2015年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以下简称“招标”)。

 招标信息要点

  1)本项目已获得主管部门审批,资金已落实。现邀请合格的投标人参加本项目的投标。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和合同授予均以包为单位(注:签订合同以包项下的品目为单位分别签订)。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拆包,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该项目招标人不接受选择性方案和选择性报价。

  2)招标货物名称、数量:子项目1:基于卫星传输的单频网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28包,3117套);子项目2: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27包,2151套)。

  用途: 用于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数字化覆盖,保障全国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交货时间:合同签订后5个月内发货到指定交付地点。

  预算金额: 17.5亿元人民币

  投标人应为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的制造厂商。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投标人提供的配套货物(激励器、授时器)不是投标人自己制造的,投标人应得到货物制造厂家同意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该货物的正式授权,或提供货物合法来源的证明文件(如经销证明)。

  3)子项目1和子项目2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应具备在有效期内的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功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无线电台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主管部门颁发的与“无线电台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相对应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证书”。

  子项目1和子项目2中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激励器应具备主管部门颁发的在有效期内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激励器“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证书”。

  4)投标人中标后不得将该项目分包、转包给其它任何公司,包括子公司。

  投标样机:投标人应于2015年5月5日上午10:00前,提交与第三方检测报告对应同型号同等质量的激励器样机至北京西三环中路90号通用技术大厦第一会议室,相同型号激励器只提交一套样机。在递交样机的同时,单独提供样机递交情况表(格式见附件),该表无需密封,以便接收核查。样机外包装应标明投标人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对应包号名称及省份名称。未中标人样机在中标结果公布后退还。

  开标时间及地点:2015年5月5日上午10:00(北京时间),北京西三环中路90号通用技术大厦第一会议室。

  评标办法和评标标准:本项目评标采用综合评分法,其中:价格部分满分30分;商务部分满分10分;技术部分满分50分;售后服务部分满分10分。详细的评分因素和标准见招标文件。

解读:48亿发展无线电视的背后

 2015年属于全面推进年

  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数字电视中国峰会上,总局科技司副司长杨杰作了题为《积极推动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的主题报告,表示2015年是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全面推进年,同时也是数字音频广播在全国的推广年。

  2014年11月2日下午,广电总局科技司主持召开了“地面数字电视和数字音频广播设备需求通气会”,总局科技司、广科院、规划院及设计院、发射机厂家等参加本次通气会。总局计划在全国2562个无线台站,每个站2部发射机,共计6293部发射机,实现县级以上发射台站全覆盖。

  这是继国家财政投入5个亿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部署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站,国家又一次以财政投入方式解决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全国覆盖问题,整个项目资金为48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基本形成地面数字电视和数字音频广播的全国性覆盖。

  在节目内容方面,我们注意到,工程明确要求转播中央台除3、5、6、8外的12套节目。同时建设CDR的发射站,和模拟同频发射。每个点发1套模拟音频,并发3套数字音频广播。计划在全国3117个电视发射台站中,新增5846部数字电视发射机;在330个调频广播发射台中,更新330部数字广播发射机,转播中央台4套广播节目。

  在实施方案方面,地面电视网络基本上采用一个频点省级单频网,节目通过卫星传输,全部传送中央电视台节目;一个频点多频网,如果频带有空余,可以加入本地节目。从终端层面来看,本次资金没有将终端纳入进来,用户自行购买还是统一发放,意味着各地可以灵活处理。

  最后一句话值得注意,这意味着这个工程首要目标是解决中央广播电视的全国覆盖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本地节目的传送。经过简单测算可知,考虑到一个频点的容量限制,广播电视频道应该在20套左右。将来的普遍情况可能是,当地加上4套本地节目,加上12套中央电视台频道、4套音频广播,总共20套节目,应该说是能满足广播电视基本需求的。

  这个工程还有几点值得注意的是,提到“节目通过卫星传输”,而不是现在普遍采用的SDH方式,这将需要建设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前端设施。而且还明确提出“节目编码方式采用AVS+编码,加密传送”,空间段加密容易理解,但地面段是否也加密播出则没有明确。需要指出的是,总局一再强调地面数字电视的公益属性,严禁加密播出,此番未明确指出值得玩味。

为什么要推出这个工程

(1)公共服务均等化命题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所谓“上面动口,下面动手”,此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均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一问题,公共文化服务成为重点解决的对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首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职责那更是当仁不让。

  客观现实是,广大的边远乡村通过村村通、户户通所提供的3、40套节目,城镇居民则通过有线电视,大部分已经初步解决了看电视难问题。

  剩余20%左右的“夹心层”却是既没有卫星,也看不上有线,只能看地面模拟的几套频道,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不到。而IPTV和OTT的市场策略决定了其不会以解决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全部放开直播星收视会对整个广电产业带来冲击,这不是什么保护不保护有线的问题,这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据说总局又开始考虑关闭直播星清流的可能性,以解决地下锅横行,为商业化运营提供铺垫,这决定了单纯依靠直播星来解决剩余20%人口覆盖是不可行的。

  而有线呢,一是因为覆盖成本问题,在一些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覆盖都没有做到100%;二是有线本身已经市场化了,企业是要以营利为目标的,这个公共覆盖怎么有效隔离用户和价格体系,这些都是难题。,所以,有线不可能成为这20%人口覆盖的主要手段。

  现实的情况是,直播星围城而不攻城,有线下乡而不剿乡。从政治、经济和产业的角度出发,地面数字电视就担当起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责任,这是这一工程出台最大的政治和政策背景。

(2)地面电视规划命题

  广电总局在2012年印发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提供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七套和本省第一套、本地第一套电视节目的目标。并且提出分三步走的步骤。2013-2015年争取在全国县级(含)以上城镇以高标清方式播出地面数字电视,2018年底前全国地级(含)以上城市地面电视完成向数字化过渡,2020年底之前全面完成地面电视数字化的过渡。

  这眼瞅着就快到2015年了,CMMB也半死不活的,怎么也得干活交差了,而总局这个48个亿的覆盖工程据说工期上计划是2年,实际打算也是在2015年底之前就完成。

  其实这个地面数字电视规划跟无线频谱分配也是息息相关的,联想到去年广电与电信围绕700MHz的争执,这次地面数字电视加速启动也有线占坑的考虑。

 (3)AVS产业化命题

  AVS+的产业化是最大动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AVS加速发力,一改以往有气无力的局面。2014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广播电视先进视频编解码(AVS+)技术应用实施指南》,按照“快速推进、平稳过渡、增量优先、兼顾存量”的原则,明确了分类、分步骤推进AVS+在卫星、有线、地面数字电视及互联网电视和IPTV等领域应用的时间表。按照计划,从2014年7月1日起,AVS+将在全国广电高清领域全面铺开。从目前的势头来看,央视几套新的高清频道强制性采取AVS+编码上星,全国上星高清频道也已经差不多一半使用AVS+上星(很多是双模),有线也已经部署一些AVS+编解码器用于接收高清频道。

  卫星和有线因为历史存量原因,即使在一些环节采用AVS+,但短期内全部转向AVS+是不现实的。这个时候,刚刚起步的地面无疑是最大AVS+的最大机会,事实上除开前期的几个项目,近来上马的地面数字电视项目都是采用AVS+。本次借着这次东风,AVS+的产业链将较快成熟起来。换个角度说,如果这个机会AVS没抓住的话,今后它的命运跟WAP就不会有什么两样了。

对广电行业的影响

(1)有线行业面临的压力

  这个地面数字电视对价格敏感型客户与电视低需求的有线电视用户具有较大吸引力,一个地面无线机顶盒的价格不到200块,此后就可以免费观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工信部和总局《关于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的实施意见》规定,2015年起我国所有数字电视机将被强制安装地面国标和AVS双模块,也就是说明年用户买的电视机,连买机顶盒的200块钱都不用出了,就可以收看20套左右节目,这会进一步恶化有线电视的竞争环境。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地面数字电视行业化运营的可能性。只要文件没有明说,就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央视的12套频道,地方在多放10套频道的话,杀伤力是不小的。在中部某省份就出现了这个问题,闹得动静还不小,先是你写抗议信,后是我拉横幅抗议,都惊动省常委会了,最后还专门下了文要处理这个问题。这个事情其实双方的诉求都没错,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界定清楚。

  其实村村通、户户通提供的频道再多,那都是在城外,地面无线对有线是实实在在的冲击,一些只有基本电视需求的群体和城乡结合部群体冲击最大。

  对有线行业另外一个影响是停模的可能性。从2003年有线电视模转数以来,如果整转基本完成的话,有些地方就强制性把模拟关闭了,引起了部分不愿整转的用户不满。总局专门2007年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区,必须保留至少6套模拟频道,转播中央、省和当地电视台的主要节目,供没有机顶盒的用户接收,以切实维护有线电视用户的合法权益。”这还是用户的基本电视收视需求出发的。但这个规定比较笼统,意味着只要有1位用户还在看模拟电视,当地就不得关闭模拟信号,这客观上增加了网络公司的传输成本。按照总局数字化整转的要求,2015年是最后的时间节点,到时这个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既然现在的地面数字电视提供的央视12套节目加上本地几套节目已经超出了原先规定的“有线数模同播,保持6套模拟频道”的要求,那么就有可能让这少部分人通过地面数字电视来看电视,,有线直接关闭模拟频点,这样既可以降低网络公司因为双模播出带来的支出成本增加,也可以解决目前频点紧张的局面。不过,这只是逻辑上成立,具体还得看后续政策的跟进。

(2)对卫星直播电视的影响

  定位于边远地区的直播星村村通的使命基本结束,户户通主要目标是“有线未通达地区”,正在以省为单位推进。但是这个户户通含有CCTV3/5/6/8,也是免费收看,已经引起了诸多争议。

  村村通、户户通的名号都是公共文化服务,如果地面数字电视建好了,是不是直播星的这个使命就要退出历史舞台呢?而有消息称,直播星一直在探讨商业化运营的方式,清流又在考虑关闭,有可能将各省的本地频道实现在当地的定向播出,也有可能做高清增值业务。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将来直播星跟有线一样做产业化,地面专职做公共文化基本普及,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我们知道,户户通可是一直在推广“卫星+地面”的双模,这样的推广方式是能既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又能做商业化运营的。

  但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地下锅,到时候山寨厂商也出个卫星+地面的双模盒子?这样提供的内容,除了少数体育发烧友之外,大部分用户都是可以满足的。清流的关闭与否,将对地下锅产生决定性影响。

  跟地面电视主体多元化,乃至没有主体不同,直播星的运营主体是比较容易统一运营的。如果这样,直播星何时进城将成为一个非常敏感,但又是可预期的话题。

  说到这里可以插一句,地面数字电视的建设对IPTV/OTT目前来看不会带来太直接的影响,因为IPTV的目标群体跟地面数字电视要覆盖的目标群体没有太大的重叠度。至于OTT,不知道是否会采用“地面+IP”的方式来部分解决直播频道的瓶颈呢?这个还有待观察。

(3)有线无线协同发展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隐含的意思是,无论是何种传输渠道,都需要满足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和界限是什么?谁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谁来为公共文化服务买单,这些都需要顶层设计的保障。这到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关于有线电视收视费,本身村村通、户户通的免费观看已经让有线坐在了舆论的火山口,如果提供20套节目的地面数字电视也免费,而且还是直接面向城区用户的话,这对有线将是另外一波冲击。

  如果都是政府将广播电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诉求的话,是不是哪天也会要有线电视免费(运行财政买单)或者购买有线电视服务(B2C变为B2B呢?要知道,第一个的案例已经在陕西出现,第二个的案例在北京也已经出现,未来会不会成为主流呢?

  让流动的、困难的等更多人群看到听到的党和政府的声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个问题不能拖了。目前有线无线的困境是,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广播电视各渠道之间在网络、终端等环节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搞的公共文化服务于产业发展都难受。产业与事业,其实不是对立关系,是相互促进,唇齿相依的。

  比如换个思路,在广播电视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的界定之下,有没有可能各地成立一体化的有线无线卫星的产业集团,统筹当地的广播电视呢?有没有可能成立“企业化”的卫星电视集团,双方在同等的资源和约束条件下自由竞争呢?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命题。


本文网址:http://nextradio.com.cn/xingyexinwen/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