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5762626256

行业新闻

创收增长150%!这家县级融媒体以“融媒中心+国有公司”改革破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11/3 9:45:40 人气:715 标签:

“只有成立了融媒文化产业公司,有了企业,可以进行成本核算,利润才能够进入融媒体中心,我们将其作为奖励绩效来发,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2019年3月,沛县作为江苏县级融媒体首批省级试点县正式起步,撤并7家单位,建立沛县融媒体中心;2019年9月,沛县融媒体中心“官宣”成立。

短短两年时间,沛县融媒体中心首批通过江苏省试点县建设验收,首批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2020年11月,随着县委办《沛县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发展方案》的下发,沛县融媒体中心加快改革步伐:创新运行机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深化用人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调整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奉献、绩效考评、动态管理为核心的薪酬管理体系;成立融媒公司,实现文化与传媒的优势互补。

由于其改革力度较大,徐州市“改革激发活力”现场会在沛召开并推广沛县经验。无论是红头文件所奠定的坚实基础,还是“融媒中心+国有公司”的运行模式,都促成了好的结果:中心的人员活力被激发出来,业务活动和经营创收与改革前相比增长了150%。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沛县做了什么?近日「广电独家」采访了沛县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黄厚立,了解他们在运营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上的诸多创新。


▍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全员超额浮动绩效

目前中心的人员情况和机构设置是怎样的?

黄厚立:现在中心在岗237人,含二线人员,包括离岗退养人员、借调人员和长期病假人员,所以实有人员是189人。这189人分为新闻采编、行政后勤、技术保障、经营创收四个板块,分为21个科室,中层正副职职数共52人。有一些经营创收类的科室还没有批下来,我们将这些人员放到党委内设机构里。

这189名实际在岗人员中,30岁以下的非常少,只有12名,占在岗人数的6.3%;30-40岁的有56名,占比29.6%;40-50岁的有89名,占比47%;50岁以上有32名,占比16.9%。这189人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57人,初级以下职称58人。

中心目前年轻员工少,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中心是整合7个单位(沛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广播服务中心和音像发行放映站、服务公司、广告公司)成立的,员工几乎什么编制都有,有参公的、全额事业的、自收自支事业的、差额事业的、人事代理的,还有临聘人员。现在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控制得比较严,不再给编制,中心就没有进人,所以人员老龄化,40岁左右的人员占比较大。

在人力管理上,我们实行岗位和职级分离,打破员工身份界限,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且编外和在编人员享受同样的职称评聘资格。中心先后有8名编外人员走上中层管理岗位或享受相应待遇,10名编外人员获得中级职称。

你们的编制如此复杂,那么,薪酬体系是怎样的?

黄厚立:我们在2020年进行了内部改革,基本上打破了身份限制,虽然也保留事业编制,但是同岗同酬。比如在新闻一线岗位,记者的工作量基本是一样的,核定工作量后按同岗同酬来算。与此同时,编制还是保留的,仍然会按照事业编制退休,涨工资也是按照档案工资来涨。

员工薪酬根据岗位来定,岗变薪变。根据中心每个月的实际创收量和目标创收量,绩效办会核定一个数作为比例。绩效由月度绩效工资、年度绩效、专业岗位绩效、业务绩效、超额绩效、专项嘉奖绩效等6个部分构成。

此外,一线、二线也分得比较细,前勤人员(新闻采编、经营创收)和后勤人员(行政后勤、技术保障)的系数是不一样的,总体思路是向一线倾斜。行政后勤部门、技术保障部门与新闻采编一线的系数有较大差距;而新闻一线中也有二线科室,比如制作室,绩效大概要低20%。

我们这次改革,县委下文的时间是2020年11月13日,之后我们就开始设计绩效制度,方案设计做了两三个月,也出去学习,作了大量调研。这是一个新方案,这个系数是否合理,或者倾斜得是否合适,我们在方案制作出来后也一直在摸索。

执行目前的全员超额浮动绩效制度后,员工最多一个月有拿到近2万元的。当然,根据规定,如果有事假、没有完成任务等情况,也可能取消当月绩效。

中心的绩效考核完全是奖励性的,是根据超额完成情况多劳多得,而不是根据基本工作量,因为我们是事业单位,到年底有专门针对基本工作量的相应考核机制。

这份超额绩效实行的是全员浮动绩效,每年大概拿出130万元做全年的绩效池,分配到每个月。这笔奖金的来源,是我们县委书记吴昊来调研的时候,把当时印报纸的经费节约下来,给我们继续保留,平均到每个月约有10万元。我们就以这个为基数,如果这个月没完成任务,发不完这10万元,就滚动到下个月,如果下个月超额完成任务,就会多发,以此类推。

自从成立融媒体中心,我们一直坚定地推进薪酬体系改革。在原来的机制下,会存在混日子的想法——机制不灵活,大家没法干事。原来有同事想带着大家去创收,但阻力很大,有人说这位同事是“拼命三郎”——这并不是什么褒奖之词。也有人认为“你干得好了,领导不就批评我们吗”,这是当时很多人的心态。

通过机制创新,跟随“拼命三郎”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家想干事,比着多干事。还是这些人,可活力起来了。

▍广告、节目、活动服务创收,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市场化运营

目前你们的创收有哪些方式?在与本地化内容结合上有哪些亮点?

黄厚立:广告创收也纳入中心的六类绩效体系里,广告业务的绩效一般是10%。像综艺部做的节目、活动,按照综合成本核算后,都有不同比例的绩效奖励。

我们的车展、房展、“我是小记者”活动、《遇见沛县》专栏以及专题片摄制等,在经营创收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车展已成功连续举办19届,在临近区域是具备规模和影响力的品牌;在原有车展的基础上,我们今年又衍生出电动车展,也很受市民欢迎。

综艺部做的《遇见沛县》系列节目,主要分为“吃在沛县”“住在沛县”“娱在沛县”“购在沛县”“故事沛县”“牵线沛县”等板块,节目中植入了一些品牌元素,增加了中心的创收。“我是小记者”活动做的是口才艺术培训,培训场地偶尔也接一些演讲、活动等,也是一部分收入。

“微山湖之声”5G智慧广播是我们推出的重点产品。去年11月在沛县召开了首届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座谈会,我们联合了丰县融媒体中心、微山县融媒体中心、单县融媒体中心、鱼台县融媒体中心、滕州市融媒体中心、薛城区融媒体中心等苏鲁两省七地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看作是一种电台联盟。

做这个节目肯定是要考虑创收的。这7个县的人口加起来接近1000万,相当于一个副省级城市的规模,也大致相当于目前徐州市的人口规模。它的策划点就是计算了这几个县的人口和受众,大家抱团取暖。

未来,这个产品还会入驻喜马拉雅、阿基米德、蜻蜓FM、新华社客户端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也会着力组建“微山湖区域联盟”

你们还挂着另一块牌子吧?市里和县里对中心有什么特别的政策或投入?

黄厚立:融媒体中心是县委直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没有办法创收,但又涉及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原来的广告公司、广播服务中心、音像发行放映站这3个自收自支的单位也挂靠在融媒体中心,没有额外拨款。那这些人怎么办?只能靠创收。

目前我们成立了沛县融媒文化产业公司,公司的主体是县国资委,等于是国有公司委托我们来经营,采用融资租赁的形式,经营产生的利润全部交给融媒体中心,用于融媒事业的发展,财政一分不留,正常经营、正常交税,进行市场化运营。

就徐州市来说,县委县政府对我们的投入力度是最大的。目前中心建有4个演播室(新闻、专题、虚拟、广播)、3个录音室,有1台高清直播车、2台广播导播车,以及高清(4K)摄像机、无人机、360全景摄像机、高清播存一体网等。

成立融媒体中心之后,县委将中心建设列入全县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书记亲自督办协调推进,已累计投入1.5亿元资金。

我们目前所在的这个大楼,西边三到五层是融媒体中心,一二层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之后两个中心也会融合;东边一到四层都是我们的,这样总面积接近6000平方米。出了那个环境,搬进这个环境,相较之前1700平方米的场地,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来并不是人手都有办公桌或者电脑,现在每人都有独立的办公桌和电脑了。

因为改革力度比较大,5月份,徐州市“改革激发活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会在我们这里举行。

说到改革力度大,其中很大一个因素是下了红头文件——如果不下文件,如果没成立融媒文化产业公司,没升格为国资,那现在搞的多劳多得这一套就无法实现。只有成立了融媒文化产业公司,有了企业,可以进行成本核算,利润才能够进入融媒体中心,我们将其作为奖励绩效来发,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平台覆盖130万用户,继续推进打牢基础

中心自有融媒平台建设和内容建设的情况如何?

黄厚立:目前中心拥有“活力充沛”App,微信公众号“沛县发布”“沛县融媒”,以及沛县广播电台、沛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覆盖受众130多万。

机构合并后,纸媒没了,报纸撤掉了。与此同时,我们大力发展户外广告,主要是电子阅报栏,结合目前正在做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们准备了40块LED智慧屏。

“活力充沛”App是省里“荔枝云”模块化功能的一个模块。在“活力充沛”里,电视、广播、节目点播都做起来了,还有精神文明创建部分的“志愿沛县”“公益沛县”、12345热线等,服务方面的生活便民、交通出行、社保医疗等,比较有特色的是“全景沛县”,用VR技术能看到整个沛县的情况。由于有些功能得依赖省、市、县其他部门的接口来做,所以还在陆续接入。

在业务上,我们可以跟《徐州日报》联合采访、联合报道。围绕庆祝建党百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脱贫攻坚等,中心在沛县新闻(电视)、广播中刊发稿件60多篇,其中被上级媒体采用50多篇,“学习强国”平台采用20多篇。我们新开设了《行走美丽乡村》《民生关注》等个专题专栏目,原创优质稿件年增加两倍以上,多篇原创作品阅读量“10万+”。

专题节目《民生热线》由县纪委、县监委、县政府纠风办和县融媒体心联合打造,不仅通过广播、网络和电视3种方式播出,也通过微信公众号“沛县融媒”“沛县发布”“曼婷在现场”和“活力充沛”App等联动推出,扩大了受众面。

在融媒产品方面,围绕建党百年,我们先后策划拍摄制作了10个主题快闪,快闪视频在电视及新媒体传播平台播出。

在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于2020年4月开始推出“融媒助力”网络直播带货季,联合县直部门与镇、场、街道以及企业、农场、农民进行“扶贫助农”网络直播带货。

2021年6月16日,沛县融媒体中心与我苏网共同推出“百年初心 重走信仰之路”大型融媒体直播行动,走进沛县青墩寺小学党史纪念馆。该直播的观看人数达“10万+”。

基于现状,目前中心继续推进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黄厚立:中心成立的时间比较短,2019年3月份才开始筹建,边建设边推进。目前来看,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更好地建设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守正创新,强化政治站位,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是第一位的。

薪酬体系改革是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的。县级融媒体现在面临留不住人才也招不来人才的问题。

广播电视台也好,报社也好,在传统媒体时期都是非常好的单位,但也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大后勤、小业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实只有“小后勤、大前方”才能解决目前的很多问题。

我们认为,在薪酬上做加法是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再慢慢解决“拉车的少,坐车的多”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纵向协作,以干代培,比如与新华社江苏分社合作,设立新华社“四力”实践基地,合作打造新华社温度工作室;融入市县广电“双联”行动,开展“双联五看”新闻行动,实现市县平台互融互通。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进修,我们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立联系,挑选青年骨干系统学习新媒体理论知识,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沛授课,共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2020年以来,中心已经分批派出26名青年骨干前往复旦大学、江苏省广播电视台等学习,先后邀请六名专家学者对采编播一线人员进行教学和业务指导。

接下来,我们要着力把服务搞起来。其实说到底,县级融媒体中心所属的每一个网站、每一个微信公众号、每一个App,都要立足于做平台,要使用方便、能解决问题、用户有获得感。

一方面,我们会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精神文明创建、基层党建、教育健康等刚需功能融入中心的平台;另一方面,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的过程中,将设立网上理论宣讲、教育、文化、科技科普、体育健身五大服务平台。

之前有些人会觉得,报纸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电视新闻怎么能说缩短就缩短呢?现在觉得没什么,并不是说我们的报纸没办好,也不是电视节目没拍好,这是大势所趋。就像以前小灵通消失,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现在5G时代到来,大家都用手机,传统媒体没有受众不就是自娱自乐吗?失去了受众,你就啥都没有了。


文章来源于广电独家,作者林沛

免责声明:此文章的转载仅作为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网址:http://nextradio.com.cn/xingyexinwen/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