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5762626256

行业新闻

如何制作一条打动人心的新闻短视频产品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12/14 10:11:55 人气:37 标签:

摘 要:从实操的角度来探讨当下新闻短视频的制作要领,解决传统媒体文字记者向视频新闻转型过程中的抓手问题,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和要点是解决新闻短视频量化的关键。同时还要区别商业短视频创作者“流量为王”的功利和短视,寻求解决“后文字时代”新闻短视频的出口和方向。



新闻作品以事实立身,以情动人,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情”字往大里说是情怀,往小里说是情绪。如果我们拍一条短视频产品让人看了提不起情绪,那就不可能有更深厚的新闻情怀。

时长是生命线





新媒体时代,视频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但凡是视频,一定有时长,这个时长对视频产品来说很关键。故事拉得太长,就成了拍电影,超过了8分钟那也要进入微电影的制作模式,必然涉及故事、场景还原和画面质量的问题。也不是说长视频不适合来做新闻产品,如果故事够曲折,人物关系也复杂,可以考虑做成长纪录片,但要注意把控节奏,否则很容易拍成流水账。
当然,片子时长压缩的太短,就跟电视广告一样,除了感官刺激,可能让人什么也记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刷了很多十几秒钟的网红段子,重复的场景见了不少,却始终记不住任何画面的原因。
新闻短视频产品,3分钟是道警戒线,过了3分钟,你要考虑内容和故事能不能吸引人继续看下去的问题。如果时长不到3分钟,也别松口气,你还要考虑如何提升画面质量,丰富画面内容,调整叙事结构,来吸引人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最后还有顺手转发的冲动。

现场是第一战场





同一个题材,报纸上发一个版的文字来进行深度报道,拍三五分钟的短视频也可以把事情说明白。这是两种并行的叙事手段,在实操中区别很大,比如说同样是采访一个当事人,拿笔记录对方的话跟用摄像机录像就有很大区别。文字报道会在纸上还原事件,但那是脑海里的场景模拟,已经是二次加工创作。视频采访一打开镜头,创作就开始了,没有提前创作的构思(脚本)和现场的调度(导演),素材采不到位采不充分,最后剪出来的片子就很难立起来。所以,做新闻短视频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到现场去。如果到不了现场,也要尽可能收集到现场的素材,国内几家新闻短视频制作平台都很重视第一手的现场视频或图片,甚至有专门的搜集渠道,这体现出“眼见为实”的头等重要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出彩的新媒体产品都体现了这一点,没有现场素材,就没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如果只是整合别人用过的素材换个议题和角度来讲故事,你用我也用,整个抗“疫”主题之下的所有画面都会黯然失色。很多后来推出的作品之所以看着似曾相识,就是因为画面太过千篇一律,文案再精彩也不能补救画面的贫瘠,大家已经没有新鲜感了。这跟一个人唠唠叨叨反复说一句话会招致别人反感是一个道理。
提醒一点,我们现场取材不要太随意,拍摄的前期准备一定要做好,多个机位就代表画面能更丰富一点。手机画质现在也不差,随手就抓拍,细节可能更动人。拍摄时顺手飞架无人机,角度不一样,画面层次和空间感就出来了。


音乐是催化剂





当然,有了米,不等于就能做出好饭来。短视频也包括H5等新媒体产品的制作,素材和故事的分量能占到一半多点,想要出彩,还得在后期制作上下功夫。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抒情手段就是配乐,音乐选好了,能刺激人的听觉,把人迅速带入情境。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配乐之所以是配乐,是因为它是为画面服务的配合动作,千万不要像某些社交平台的段子一样,全靠音乐来提神,静默之后再看那些段子,一个个索然无味。
音乐是能调节观者情绪,但它毕竟只是背景,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冲淡新闻的严肃性。很多新闻短视频卡着一首歌的长度来剪辑,最后就剪成了MV,音乐或振奋人心或催人泪下,但毕竟只是浅层次的感官刺激,炫酷的音乐之后,画面内容一点都没让人记住,这是很失败的。

要让人说话





其实,不在配乐上过分用力,把精力放在当事人言语和穿插的解说词上一样能达到表达情绪甚至传递思想的目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也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话。文字报道做不到这一点,视频报道如果不让当事人说话,满屏都是花里胡哨的“空”镜头和不让人说话的“哑巴”人设,那等于我们还是在那里自说自话,不可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和共情。
我们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得最多的画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背台词是演员的基本功,一个连话都讲不好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演员,这是因为人必须要通过开口说话来介绍自己,进而向别人讲述自己故事,与别人发生联系,不管是拍戏拍长视频还是拍新闻短视频,这一点是共通的。甚至为了让一条新闻短视频更有感染力,我们也要提前设计对话方向和内容,让彼此沟通更顺畅,这是镜头叙事最有效的手段,利用好了,可以大大压缩片长和无谓的后期修饰,让最核心的内容直接打动人心,而不是通过炫技、绕弯子来达到目的。
可以这么说,新闻短视频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声音,尤其是人的声音。声音有时候是和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时也会分离,以另外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短视频里的解说词。解说词过去常用旁白,听着有点像“新闻联播”的配音,实际上它并不过时。很多人现在懒得睁眼,经常拿手机“听”新闻,这其实就是像晨练老人那样听广播,广播做新闻用得最多的就是旁白,没有旁白,所有的新闻线索和素材都成了拾不起来的碎片。
现在做旁白其实有很多玩法,比如AI虚拟主播,各种语言风格都能调制出来,模拟出来,可以想象,将来这个方向的声音制造会更精良更逼真。玩旁白,有时你甚至可以从评书里找灵感。老艺人讲故事,一人分饰多角,听者津津有味并无角色混乱之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书艺人调度所有人物随机亮相又自由退场的旁白。前几年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做出了浓浓的曲艺味,原因也在于此,就是最大化地利用了声音的可塑性和可能性。当然,中国人的审美取向里也有“大音希声”的说法,放在短视频产品里,这条标准同样适用。比如说,现在很多视频剪辑软件,尤其重视字幕的呈现方式,解说词如果把这些功能用好了,此处无声胜有声,文字的力量将加倍呈现,这也算旁白的一种变化。总之,一件短视频产品中,对画面最强有力的补充肯定是声音,但绝不止配乐一种。


剪辑是点睛之笔





如果我们的画面和声音处理好了,想要让人一口气从头看到尾,还需要注意叙事结构的问题,这就要看创作者的整体把控能力和后期剪辑的水平。我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制作视频新闻也不能平铺直叙。有一点,剪辑的逻辑跟写文章大有不同,稍微调整一下镜头顺序,有可能就改变整个故事的走向。前期脚本准备得很妥当,拍摄过程中规中矩,最后剪不出来你想要的效果甚至剪成了另外一个故事也是有可能的。一条短视频新闻里,故事简单镜头少还好说,如果事件复杂,镜头又多,一定要在后期剪辑上下功夫,比如开场如何提振观者的注意力,把人一下子拿住;收尾如何收到高潮上,让人看了还想再看,这都需要我们熟悉所有的镜头,反复调度素材,拿捏取舍画面。此外,在细节处理上,转场、动画、滤镜效果营造,调色、调声、调速等精细操作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但注意不要过分炫技,卖弄技巧有时适得其反,让人反感。比如说,动态贴图和花字一定要慎用,能锦上添花的东西用的多了就是添乱,画面层次不清晰会干扰人的视线和专注度。但我们可以多用资料图片来补充动态画面的不足,这就跟文字报道需要插图是一个道理。
想要完成一件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最根本的一条还是镜头下必须有人,要让人说话。当事人讲的故事我们可能不熟悉,但我们通过画面里他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知道,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这个人,并发生了这样的事。这就是新闻最本初的真实性,唯有真实能动人。新闻短视频的目标绝不只是要出爆款夺人眼球,而是要讲好人的故事。这事既简单又复杂,需要我们反复体会多多练习。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编辑)

源丨全媒体探索公众号   作者丨杨新会

声明:我们尊重“真实原创”,转载旨在传播有益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谢谢!

本文网址:http://nextradio.com.cn/xingyexinwen/1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