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5762626256

行业新闻

媒体融合,纸媒人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作者: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日期:2020/7/10 10:52:14 人气:84 标签:
导语:当媒体构造、采编流程、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人想拥有自我“专属”独家新闻的愿望岌岌可危,职业认同感遭受危机,在数字化冲击下仇恨变革、排斥变革、排斥新媒体的的心态时时发生。

  拥抱“融媒”半推半就、不情不愿

  从“无冕之王”到“新闻民工”话语的转变,或许是一种自嘲,但更多的是无奈。

  技术迭代日益加快,新兴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经营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很多报纸休刊停刊,如《法制晚报》《京华时报》《黑龙江晨报》《西部商报》《新疆都市报》等。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发布休刊停刊消息的报纸有16家,2018年发布休刊停刊消息的报纸增加到47家。2019年又有多家报纸休刊停刊。这些休刊停刊的报纸中,很多都经历过报业的辉煌时期,但在信息时代迷失了方向,逐渐走向衰亡。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互 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网民数量也不断增加,中国互联网网 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CNNIC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新增网民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以纸媒为主体的传统媒体在推进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行业惯性和心理惰性,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抱残守缺,有相当一部分媒体仅仅是在行政命令的推动下进行“伪融合”、“形式融合”,“带病融合”,虚假繁荣,浅层次融合。不能进行有质量的全媒体转型,在“二次售卖模式坍塌,渠道失灵”的困境之下,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受众,失去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惰性思维下难以摆脱舒适区,不敢面对挑战

  由于目前媒体融合的推进主要是行政主导为主,一些媒体缺乏对于适应当前传播环境,提高业务素养的愿望,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还是抱残守缺,不能进行有效调试与转换,僵硬地理解和执行媒体融合政策,带来了诸多问题。

  1. 新瓶装旧酒,物理组合替代机制融合

  目前,媒体融合的主体主要为广电媒体,纸媒,党政宣传部门,有些媒体照搬浙江长兴县级融媒体的成功经验,将以上各部门人员机械整合到一个空间,各部门人员缺乏沟通协调,依然各自为政,甚至只是过来几个代表装样子,不能发挥融媒体中心协同高效的优势。

  2. 前沿技术外包,缺乏核心生产力

  由于技能素养欠缺,传统纸媒新闻工作者缺乏视听作品创作技术,也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技术,取而代之的是将较为复杂的制作任务外包出去,不同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外包模式,在一些如宣传片,航拍视频等常态化的媒体作品制作上也缺乏足够的水平而需要外包,浪费经费不说,在受众媒介内容获取音视频转向的大浪潮下,不熟悉前沿的创作语态,无异于缺乏趁手的兵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媒人核心的文字素养变得不再重要。

  3. 以“身份”和编制定薪资,缺乏人才激励政策

  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融合的关键时期,最大限度激发人员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是顺利转型的关键因素。然而,一部分以“体制内”自居的传统媒体决策者缺乏变革的“需求”,没有改革的魄力,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依然沿用僵化的薪资政策,依然延续着传统媒体时代的人员组织架构,这对于人才的激励十分不利。

  4. 盲目开展非核心业务,质量参差丢了公信力

  一些媒体缺乏对“传媒+”、“媒体+”战略的正确认知,盲目地认为“传媒+”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在缺乏必备条件的情况下,生硬推进“媒体+地产”、“媒体+电商”、“媒体+金融”等非核心业务,由于缺乏这些领域的行业认知,也缺乏对合作对象的把控,导致一些业务砸了牌子,损了业绩,丢了受众,得不偿失。

  5. 过度依赖财政支持,不敢面对核心问题

  由于当前我们并未探索出普适性的传统媒体融媒体转型的盈利模式,因此国家财政的适度支持,经费上的适度鼓励是必须的,但是,媒体融合并不意味着要向央媒那样做成“中央厨房”的形态,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耗费巨资自建平台,“中央厨房”对央媒而言规模优势反而能降低成本,减少重复运作,对区域性媒体则或许会成为不小的负担,至于融媒体平台,也早有很多成功经验,省级统筹模式,跨区域协作模式,入驻中央县级融媒体平台模式等,这些方案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能够让媒体的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6. 追逐前沿技术设备,反而“怠慢”了看家本领

  技术升级迭代是媒体转型升级的题中之义,但这只是起点,当前一些媒体从业者当中依然存在着“热点技术追逐”的误区,动辄使用无人机航拍、延时拍摄、VR影像等,但最终的效果呈现则并不尽如人意。制作水平仅仅能称得上是爱好者。

  这并非要否定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但问题在于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不能在内容上臻于完善,再华丽的内容都只是鸡肋,更何况一些媒体从业者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先进设备的使用技能。

  7. 敌视人工智能,拒绝人机协同

  在面对像今日头条这样的个性化新闻推荐平台时,传统媒体人更多的是不屑,并未认识到信息过载时代“分发”的重要性,偏执地认为“生产”才是唯一重要,这样的思路既耽误了他们与智能化推送平台拥抱与合作的时机,也丧失了他们通过人工智能推荐平台获得反馈修正创作内容的可能性。

  8. 缺乏“建设性新闻”创作理念,不能有效回应问题,引导舆论

  恩格斯说:“新闻事业使人浮光掠影,因为时间不足,就会习惯于匆忙地解决那些自己都知道还没有完全掌握的问题。”

  这并非是新问题,但其尖锐性在当前复杂的舆论生态中愈发显现,媒体人更多的是以事件的呈现者,正义的守望者,政策的宣传者,舆论的引导者的姿态出现,但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科学素养、文化素养的提高,如果传媒工作者不能掌握更深层次的知识和信息,并且通过更生动、更直接的形态呈现,那并不能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相反,或许会导致“对立式解读”的出现,尤其是面对一些垂直领域,例如财经,社会政策,法律等领域,如果缺乏相关的理论储备,那只能是浮于表面,纸上谈兵。

  数字化冲击下仇恨改革、排斥变革、排斥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发展如火如荼,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因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领域。

  在“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下,媒体已经不仅是单一的采写新闻机构。而是从”记者前线+编辑方式“的简单采写模式,转向”编辑部策划统筹+数据算法支持+记者前线+可视化智能技术融入+极速推广+产品经理统筹“的多线协作模式。

  当媒体构造、采编流程、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人想拥有自我“专属”独家新闻的愿望岌岌可危,职业认同感遭受危机,在数字化冲击下仇恨变革、排斥变革、排斥新媒体的的心态时时发生。

  除此之外,当今的“受众“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大众媒介只能“被动阅听”的现实发生改变,人们的主观意愿和自主选择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传统意义上传者和受者的关系彻底被颠覆。人们的信息消费更加个性化、小众化、精细化,单一传播模式早已被即时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所取代,每个人都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

  但一些纸媒人囿于“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固有思维,认为新媒体就是浅薄的,生产的内容就是肤浅没有营养的,纸媒生产的内容才是客观真实、理性权威的。

  他们鄙视新媒体文章用语的粗俗,却没意识到自己端着架子写出的的文章,空洞乏味毫无美感,既不鲜活也不生动,根本打动不了读者。

  每日在“纸媒衰落就是一个时代的衰落中”的自我哀怨中,不愿接受新技术时代的洗礼,更不愿睁眼看世界,仔细瞧瞧时代发展大势。

  但是,勇于拿起“手术刀”为自己的身体刮骨疗毒,革除陈旧迂腐旧有观念,为自己的身体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追随新鲜事物,不就是媒体人应有的职业精神与风骨吗?难道现在已经没有在新媒体领域玩得开的纸媒人了吗?

  不,还是有的,而且他们在新媒体领域很优秀。

  一条的徐沪生、梨视频的邱兵、Figure的张悦、产学研平台remix教育的CEO叶铁桥,都曾在纸媒江湖领域打下一定地位。在创办起自己的新媒体产品时他们依旧没忘“内容为王”的纸媒精神,只不过他们勇于接受新技术,在新媒体发展的时代风口看准大势,抓住机遇,在新媒体领域杀出一条生路。

  马克思曾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而张悦在出走《人物》杂志时也说,“离开是一个很早的决定,因为我是比别人体会的更深,纸媒的机制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落后于生产力的机制,它并不能满足我们这样的创造者去创造一些价值。我很早就体验到这一点了。靠一个人努力去改变不行,因为这是一整个行业的事。”

  总的来说,不管是纸媒人还是新媒体人,都应该看清一个大势:人类将由工业文明时代满足最大公约数的规模经济,走向信息文明时代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淘金经济。

  而数字化技术是满足当代用户信息需求的桥梁,纸媒人必须弯下腰,扩展自己的传播渠道, 摆脱封闭性、刻板性,试着开拓垂直领域,勇敢往前飞,才是王道。

  不要把仇恨改革、排斥新媒体的短视心态,当成是对昔日新闻辉煌年代的坚守与缅怀。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视角,应该改改了。

  庸懒症和本领恐慌表现在哪儿?

  面对呼啸而至的新媒体冲击,纸媒人不得不承受着如梅长苏削皮挫骨般的转型之痛,于迷惘中求生,宛若没有归处的水中浮萍。对数字技术的排斥、对新媒体排斥的背后,其实是纸媒人对“无冕之王”时代逝去的感伤。

  当纸媒人社会地位下行、职业倦怠、晋升通路受阻、收入付出不成正比、“中年危机”等问题接踵而至,也加重了纸媒人的焦虑和恐慌。

  首先,媒体人注重个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今纸媒的转型趋势尚不明朗,但纸媒人却被要求能够短平快地跟上媒体融合的转型速度。当长期处在组织庇护下的纸媒人被推倒独当一面的起跑线,不免会引起焦虑。

  体制内的纸媒人看着其他同行马不停蹄地往前进步,自己就如温水里的青蛙,虽也能实现温饱安稳,但似乎失去了动力,焦虑依旧如影随形。

  除此之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逐渐被扁平形式所取代,员工的职业生涯不再是在同一组织内部的逐步升迁、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纸媒不断缩减岗位的环境下下,纸媒人向上晋升的途径受到阻滞,很难提供到所期盼的岗位及职业通路。

  而外界也常认为下级年长员工“技不如人”或者“无所事事”,这些偏见也常给年长员工带来较强挫败感,认为自身职业前途“黯淡无光”。

  Maslach曾认为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倦怠为:新闻从业人员个人在与报社及传媒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因过度负荷而出现的情绪耗竭、缺乏人性、低个人就感的心理状态。在历经长达十几年新闻工作后,不少纸媒人不免产生职业倦怠,成就感明显降低。

  对于想转型的纸媒人来说,面临的职业能力困境主要体现在,应如何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快速转变?

  文字功底强是纸媒人优势所在,但融媒体背景下,只拥有采编技能远远不能满足新闻生产流程。不少纸媒人还得花大量精力学习新兴技术,如微信排版、H5秀、网页制作等,需要付出庞杂的时间及失败代价下不断试错。

  “重内容、轻技术、不懂运营”已成为制约纸媒人发展的短板,许多靠自媒体内容创业的纸媒人,在公司依靠优质的内容成功融资后,随即陷入如何运营盈利的难题。

  与纸媒人相反,当今年轻人思维活跃、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对于ps、pr等新媒体软件溜到飞起,往往能够凭借超强的学习能力较快适应飞速更迭的媒体环境。

  后生的崛起再加上对自身职业发展瓶颈的困惑,让不少纸媒人身处“本领恐慌”的焦虑漩涡。技能单一,未能培养起垂直领域内的专业技能让纸媒人在职业转型中产生诸多不适,特别是转型做公关或选择创业的纸媒人,假若没有超强的风险承受力,也会感伤时代发展之飞速,最终败下阵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纸媒人要想转型还得狠下心来,只有在自我革新中乘风破浪,才能成为“老了也耐打,还能上战场”的“廉颇”。

  自我调适、压力驱动下,融媒记者要掌握哪些专业本领?

  目前新闻行业已经进入“数与网”的融媒发展阶段,但传统培养模式下的记者面临艰难转型中如何找到方向?何谓融媒体记者?其核心能力是什么?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提出的“全能记者”最为接近。按照奎恩的定义,融媒体记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其次,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为报纸写稿;最后,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传媒集团能拥有所有这三个层次的记者。”

  首先,笔者认为融媒记者需要提高以下三种核心能力:

  第一是新闻捕捉能力。在融媒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被加速了数倍,一条新闻从发布到被讨论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分钟,这就需要融媒记者有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和鉴别能力,能够在纷杂的信息中敏感捕捉值得挖掘的新闻热点,为后续进一步的采访调查等奠定基础。

  第二是新闻创新能力。融媒时代新闻的发布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媒传播模式,这就要求融媒记者成熟的新闻融合概念和新闻创新能力,结合多种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进行融合式、创新式的报道。

  第三是新闻沟通能力。融媒时代,记者的采访不再是像过去一样执着于面对面采访,而是需要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新型采访,以此来适应当下新闻发展的快节奏特点。不同于面对面的交谈,语音和视频采访中更加考验记者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提高对新闻沟通的重视极其重要。

  其次,南方传媒书院认为融媒记者需要着重培养和掌握在融媒时代下的专业技能:

  第一是传统的新闻采写编能力需要保持过硬水准。虽然融媒时代记者的工作环境有所变化,但新闻作为人民生活刚需,其作为新近发生事件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传统的采写编技能依旧重要。

  第二是新型的拍摄、剪辑、制图、发布等综合专业能力需要重视和提高。作为融媒时代的“全能记者”,分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新闻现场往往需要一个人完成多项工作才能达到市场要求的速度与时效,因为综合的专业技能不可忽视。

  第三是对融媒平台的使用能力需要常学常新、常新常学。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也许今天我们仍然使用手机电脑屏幕进行报道,明天虚拟现实报道就会迎来热潮。作为融媒记者对于新平台不应该有陌生感。

  即使融媒时代的带来给传统培养模式的记者带来不适和压力,但在自我调适和压力驱动下,逐步提高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才是融媒记者的“生存之道”。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本文网址:http://nextradio.com.cn/xingyexinwen/1370.html